近年来,湖州市司法局着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身心特点及挽救需求,探索推进以“四抓实”促进“四融合”的矫治新路径,已帮助103名未成年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及家庭。
一是抓实分类管理,促教育帮扶融合。成立专门中心实施监管工作,在各区县成立“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帮扶中心”,专门进行未成年监管帮教工作,从入矫、宣告、教育和奖惩等工作流程上与成年人分开矫正。指定专门人员落实教育工作。各区县根据实际配备两名熟悉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工作人员(其中一名女性)为各地未成年人矫正工作专管员,担负起监管、教育、帮扶及档案管理工作,即实行“专人专管”。制定专门方案开展矫治工作。结合未成年人特点,确定矫正小组成员,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实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精准发力,长兴县还专门拍摄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片《掌灯矫正之路 护航花样年华》,得到司法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二是抓实部门联动,促工作协同融合。整体化联动,以共研共建共援为目标,构建“双向对接”“双重管理”机制,协同公安、法院、检察、团委等多部门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机制。2021年,长兴县司法局联合县检察院对一起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拟提请撤销缓刑案件组织召开不公开听证会,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县检察院作出不予撤销缓刑的建议。这是《社区矫正法》实施后我市首例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不公开听证会。一站式帮扶,打造“包教育、包培训”帮扶模式,依据“学历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织学历低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当地成校、开放大学的高中、大专学历教育。市、区县矫正机构设立专门助学资金池,用于支付有学习职业技能需求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参加高中学历教育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5名、参加技能培训15名、参加全日制高校学习6名。多渠道保护,开通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成长热线和青少年法律援助“绿色通道”,针对涉嫌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组建专业律师团队,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去年以来,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解决法律维权、法律援助、矛盾化解、困难救助等问题36个。
三是抓实资源整合,促社会力量融合。“帮扶+”,团队多元化。整合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发展“帮扶+矫正”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互惠互利等形式引入9家社会专业团队力量参与未成年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如:安吉县的博爱社工组织开展“仙人掌”计划爱心关怀行动,对正在就学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辅导、赠送学习用品。“志愿+”,组织规范化。积极探索“志愿+矫正”管理模式,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积极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大家庭,重塑正面价值观。吴兴区依托“晓豸”志愿服务联盟,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服务。去年以来,累计参与“晓豸”志愿服务活动16人次,组织开展了“浓情五月 感恩父母”主题亲子活动2场,赴织里未成年观护基地现场教学2次。“普法+”,宣教专业化。结合未成年人特点,进一步丰富每月学习内容,打造由心理教师、青年律师、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组成的法治宣教团队,推出涵盖法治教育、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将思想教育贯穿社区矫正全过程。去年以来,共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讲座18场、组织参与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12场、组织观看法治电影8场。
四是抓实阵地建设,促家庭助矫融合。建设“亲亲家园”,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殊性,以家庭教育为切入口,在“亲亲家园”工作中突出未成年色彩,进一步鼓励亲属亲友发挥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监督、感化和挽救作用。目前,全市已挂牌成立“亲亲家园”学校69家,实现全域全覆盖。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丰富家庭参与助矫形式,通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发放“社区矫正暖心小百科”、组织“亲亲家园”课外活动、组建互助学习小组等10余种活动模式,调动亲属亲友参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积极性。去年以来,组织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亲属亲友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2场。提供精准支持,结合辖区特点、个人课程计划及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亲属亲友诉求,制定“一对一助矫方案”。依托“亲亲家园”网络教育平台,增设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监护人登录端,协助亲属亲友掌握有关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增添走近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内心新渠道,实现家庭和睦与回归社会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