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6423X/2024-00029 | 成文日期: | 2024-11-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无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司法局(行政复议局) |
一、制定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部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中规划均衡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平台优化升级,到2025年实现法律服务大数据汇聚。2024年5月,浙江省司法厅出台了《浙江省司法厅关于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全省“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以下简称服务圈)工作。根据以上相关依据,结合湖州市实际情况,制定我市建设服务圈的工作推进方案。
二、制定背景
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站点1300余个,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实体、热线、网络三类平台每年为百姓群众提供13万余人次的公共法律服务,综合服务满意率达96%以上。在原有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上,通过站点上图、人员入列和服务集成全力打造服务圈。
三、出台目的
从百姓群众对法律服务需求出发,聚焦服务地域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迭代升级供给内容和形式,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准度,提高对服务对象的体验感和粘合度,从“派单式”服务向“点单式”服务转变,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关键词
15分钟:城区以步行15分钟(1.2公里)、乡村以骑行15分钟(2.0公里)、偏远地区以车行15分钟(3.0公里)。
空间治理地图:依托经纬度定位技术,将法律服务机构在地图上标明展示形成用户可视地图。
一键找法: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的服务模块,群众可以一个入口提交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五、主要内容
(一)聚焦需求,围绕基层群众关切。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是开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牛鼻子”。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依托普法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法律咨询数据、群众反映、调研基层等途径,主动分析地域性、群体性、时间阶段性的法律服务需求。针对共性需求,量身定制精准投放服务项目,有效破解法律服务专业壁垒和事后救急等传统难题。
(二)聚焦融合,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公共法律服务是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把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的小圈,主动融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大圈,推动服务阵地融合,植入法律服务元素。推动服务项目融合。法律服务包含种类项目多,要因地制宜、按需提供。
(三)聚焦数字化,提升场景应用质效。深入发挥近年来数字化改革成果,省级统筹建设“12348浙江法网”62项在线服务产品和“浙里办”45项高频服务产品。通过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度,通过培训指导在基层推广普及,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优势,精准分析海量需求,科学把控服务质效。
(四)聚焦人本,构建动态志愿者队伍。从专业程度来划分,有两支法律服务队伍,以律师、公证员等组成的专职法律服务队伍和以基层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组成的兼职法律服务队伍,要充分发挥这两只队伍在公共法律服务上的作用。引导专职队伍发挥抓重和赋能功能,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培训兼职队伍。引导兼职队伍发挥参与和辅助功能,收集群众需求、推广服务产品,积极参与法律服务,辅助专职队伍提供服务。
六、重要举措
(一)开放服务功能
在市域范围内,开通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一键找法的系统功能,同时做好基层法律服务志愿者的技术实务培训。
(二)建立特色站点
指导各区县,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若干特色功能站点。吴兴区商圈法律服务,南浔“法治+金融”特色服务,德清涉企法律服务,长兴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服务,安吉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等等。
七、实施日期
7月至12月,2024年底基本建成服务圈。
八、解读单位和联系方式
本方案由湖州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负责解读,联系方式0572-2076271